上周在回深圳的车上听播客,听到关雅荻提到主动无聊的概念,这说法有点意思。大家都默认无聊是一种不好的状态,不自觉地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填满无聊时间。
无聊真的不好吗?我想到两个时刻。
一个是小时候,因为家附近没什么同龄人,很多个下午,我都是关上房门,把桶里的玩具倒在地上,一直玩到天黑吃晚饭。因为太长时间的安静,有时还会听到耳鸣声。而这应该是我六岁以前的记忆。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子里,这两年经常蹦出来,老是想起一些小时候的事情。如果说我现在有表现出那么一丁点的创造性,我觉得都要追溯到那些个下午。在那堆玩具里,我找出玩具车,在前面绑一根绳子牵着走;拿一根竹片,掰弯后系上一根绳子,就变成一张可以射箭的弓。
不少人夸过我动手能力强,其实动手能力也就是好奇心加上大量试错后的耐心,这两个东西在小时候拼凑那堆玩意的时候,我想已经锻炼了。我现在的工作也和那时候没什么区别,都是到处找点东西拼到一起去。
还有另外一个无聊时刻。作为一个成功减肥的人,我很喜欢和别人说曾成功减肥四五十斤的故事,这是一个让别人快速记住我的开场白。怎么做到的呢,就是跑步,跑三天休息一天,坚持两年。我那时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,就是不听歌不听播客,纯粹跑步。我经常绕着操场夜跑十几公里,也就是二三十圈。因为每圈风景都是相同的,这足够无聊了。关雅荻是百公里的超马越野跑选手,他说耐力极限运动是非常能够塑造人的,我降低下这句话的门槛,我认为耐力运动是能够塑造人。
跑步时会有很多念头自动蹦到脑子里来。这段完全隔绝掉信息输入的无聊时间,消解掉了我很多白天没有处理与被照顾到的情绪。大学时有很多正确的决策与发心动念都诞生于跑步之中。
我相信对于创作者来说,无聊是养料,它是向内探索的入口。鉴于短视频现在是无聊时间的杀手,我有个暴论,那就是短视频无法教会人什么。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,就是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才明白一些朴素的道理是如此的正确。这就是“知道”不等于“懂了”,“知道”只是看过了,“懂了”才是经过了自身的情绪认同,把道理内化到行为上。我认为这也是知行合一为什么那么困难的原因,因为在经过情绪认同之前,再正确的道理都是一句正确的大废话。我们应该留一些空白的无聊,而不是一直依赖外界信息的刺激。
不说了,老婆又说我走路不能玩手机,我现在太不无聊了。